酒廠位於當時樺山町八十番地,原為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,民國十一年日本政府實施專賣制度予以徵收,改稱為「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」,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。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由國民政府接收,定名為「臺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」,成為公營酒廠,後再易名「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」,為臺北地區現代化製酒之濫觴。
酒廠佔地六公頃餘,建築主體結構主要為加強磚造,開口部及樑帶以鋼筋混凝土樑加強,立面部分佐以面磚藝術裝飾,廠房內部為大跨距空間,有木構造及鋼構架之屋頂形式。其中三樓試驗室、烏梅酒廠、煙囪因保存完好,具時代見證意義,已指定為古蹟本體。臺北酒廠光復後生產的烏梅酒,乃無意中發展出的成功產品。日人撤退後遺留的梅酒、李酒、烏龍茶酒久無銷路,酒廠人員試將三者混合發現風味絕佳,於民國四十一年裝瓶出售,爾後還生產荔枝酒、安和醇酒、紅葡萄酒、嘉賓酒等各式飲酒。
民國七十九年因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而結束作業移往龜山新廠。民國八十六年六月起,藝術家們催生華山藝文特區,利用閒置廠房進行藝術展演、實驗創作,頗受各界重視。

資料來源:文化部文化資產局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01
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02
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03
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04
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05
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06
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07
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08
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09
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10

m

臺北市 臺北酒廠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