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促使美術館成為史觀進駐的場域,並與時俱進推出有別於臺灣美術史的分類法,高雄市立美術館近年來推出一連串研究搭配展覽,以不同的面向爬梳臺灣美術史議題,形成不同的觀點,引領觀眾進入臺灣特有的美術現象中。因此,從2013年起,著手在地藝術生態的研究,陸續推出《藝術推手:高雄藝廊發展初探》研究展、《異聲共振─高雄市現代畫學會研究展》;另一支研究脈絡,以國內藝術期刊發展為文脈,梳理台灣當代美術史,首先在去年展出臺灣美術雜誌先驅《雄獅美術》研究展:《雄獅學:雜誌構築出的時代美學》。今年則聚焦在臺灣發行歷史最悠久的美術雜誌《藝術家》,觀察其40年來的內容及對臺灣美術發展的影響。這些研究型展覽的呈現均以建構臺灣多元的美術史觀為出發。

健全完整的藝術生態,仰賴藝術圈各領域的蓬勃發展,除了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積極貢獻;美術館、畫廊、藝術空間展出,以及各階層藝術教育界的投入,更需要媒體對於各角落藝術動態的披露與報導。進入21世紀數位新時代,媒體的網路化趨勢,對於報紙、雜誌類的紙本媒體必然產生一定衝擊,面對時代變遷,《藝術家》雜誌仍然穩定經營,並以藝術雜誌類領導品牌之姿傲然市場,顯見有其營運之道。1975年6月創刊的《藝術家》,在臺灣是篇幅最豐厚、關懷面向最寬廣的藝術專業期刊,歷經40年,不僅擁有廣大讀者群,以雜誌見證40年來臺灣當代美術發展的脈動,同步引介世界藝術的動向進入臺灣,同時,致力於將艱澀的藝術語言普及化,推薦給各類讀者。

美術期刊不僅是訊息的傳播者,更是藝術論述的重要載體,在藝術生態裡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位置。透過藝術雜誌,可以提供閱讀美術史的起點。本展策展理念,係以高美館出發的「南方觀點」為經、《藝術家》內容為緯,再現與重構臺灣美術40年的發展脈絡。展覽內容由高美館、藝術家雜誌、已逝藝評家倪再沁主撰的《臺灣當代美術通鑑:藝術家雜誌40年版》三方共同架構,透過藝術品、年表文字、影音等等,具體而微地呈現40年來的臺灣當代美術發展。

倪氏生前接受《藝術家》雜誌社委託撰寫《藝術家》20年、30年及40年版,他設定七個關鍵架構闡述個人對這本藝術雜誌,以及臺灣藝壇的看法,並勾勒臺灣藝壇的史實記錄與生態發展;其中一項關鍵架構為挑選年度「焦點作品」--於每年度提介當年度的代表性作品。本展展品即為40年來焦點作品的再現與並置,展出作品的時間跨度橫越台灣美術40年,在表現內容、媒材與形式上,都具有時代性的蛻變及其代表性。

這份年度焦點作品容或有倪氏個人的主觀色彩,本展覽展品的規劃以此為本,主要著眼在《藝術家》所處的時空環境,它成立於1975年6月-解嚴前資訊匱乏的年代,經歷了解嚴前後騷動狂熱的時代氛圍,走過科技一日千里的資訊狂奔的衝擊,也正共同邁向網路新世紀的未來。本展以10年為一個斷代的時間序,規劃:「鄉土美術運動的浪頭(1975-1984)」、「解嚴前後的騷動與狂熱(1985-1994)」、「數位‧新時代(1995-2004)」、「跨領域‧零設限(2005-2014)」等四個焦點作品展區,提供觀者觀看的引線。

拉長時間軸線來看《藝術家》和臺灣美術發展,年度作品的並置展陳,有如「縮時攝影」,濃縮呈現臺灣美術40年的時間流逝和場景轉換;從年度焦點作品所使用的媒材、形式、語彙,串連出台灣美術史的輪廓和演進,並呈顯其時代的象徵意義。藉由回顧《藝術家》自創刊以來,見證、記錄、保存40年來的台灣美術史料,值得深入挖掘、研究、再現與回應;從《藝術家》480期的內容積累,透過本展的「縮時」呈現,概觀40年來台灣當代美術的時潮及脈動。

展覽期間:2015.09.26(六)- 2015.11.29(日)
展覽時間:每周二至周日 9:30 - 17:30
展覽地點: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-105展覽室(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)
連絡電話:(07)555-0331#239、306
更多資訊:http://www.kmfa.gov.tw/home02.aspx?ID=$1003&IDK=2&EXEC=L&DATA=4468&AP=$1003_HISTORY-0%5E$1003_PN-1